近日,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“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”称号。
轿子山保护区以保护攀枝花苏铁、须弥红豆杉、林麝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栖息地,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山柏林和分布海拔最低的高山松林,以及最典型的古冰川遗迹等,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。
轿子山保护区物种相对丰富度高,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所占比重大,目前:
①科考记载有野生维管植物248科897属2314 种;
②陆生脊椎动物293 种,两栖爬行动物47种;
③国家I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种群数量从2016年的338株增长到2022年的4288株,须弥红豆杉已由保护区成立初期的3株增加到现在的24株。
为更好地打造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,景区采用“一线两馆五基地”的形式,充分展现轿子山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,在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良好氛围里进行宣传教育,呼吁公众保护动植物,保护生态环境,保护地球。科普活动形式包括现场参观、研学、野外教学、实习实训等。
一 线
依托生态体验路线举办生态科普教育
保护区实验区内有一条生态旅游栈道(四方景—轿顶),海拔相对高差大,完整囊括了滇东高原最为典型的气候、土壤、植被和自然带的垂直带谱和丰富的植被类型,是滇东高原植被的典型缩影。
两 馆
利用场馆场所进行科普讲解
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展览馆位于轿子山景区内,包括八个展区:序厅、矿藏、特点、资源、秘境、规划、阳光房和展望,共展示了包含鸟类、菌类、昆虫在内的一百多种动植物,展陈方式有图文展板、标本展示和互动触摸屏等。
轿子山保护区宣教室,位于轿子山管护局一楼,通过声、光、电、图像、三维动画以及计算机程控技术与实体模型相融合,结合应用软件、硬件、数据整合系统的配合使用,墙面数字影片系统配合地面三维立体真实模型呈现虚拟与真实,对保护区进行多角度、全方位展示。
两馆全方位向领导、参观者、游客等展示轿子山的自然资源、深厚的历史文化,集研学、学术交流、科普教育为一体打造轿子山保护区生态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。
五 基 地
在五个回归保护和展示基地内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和研学活动
5个生态教育基地分别为:
①大松坪150亩攀枝花苏铁回归保护实验基地
②乐作泥28.6亩攀枝花苏铁集中保护示范基地
③三江口40亩攀枝花苏铁集中保护示范基地
④中槽子156亩三尖杉展示基地
⑤高山杜鹃园538.6亩
近年来,景区积极开展轿子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开展杜鹃花节、观鸟摄影;面向青少年、周边中小学生、高等院校开展研学和野外教学活动,实习实训等。
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展览馆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左右
目前已成为保护区周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
云南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
省、市相关单位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教育观摩学习点
内容来源:昆明轿子山旅游区